搜索

中国为何有贤能治国的传统?贤才有何标准?中国古代自然观是啥?

发表于 2025-04-05 07:32:32 来源:新闻新视野网

《史记三家注·五帝本纪》治国必取贤。黄帝在民间挖掘野贤,拔擢风后为相,力牧为将,常先、大鸿皆为辅臣,用以治理万民。史载,黄帝治理天下、抚育百姓,顺应天地变化、自然之理、阴阳五行的变化、礼仪规范,让民众生有所依、死有所靠。这段传说,表达了中国古人最早的贤能治国和仁政思想。中国自古地大物博、人口众多,要管理这么多人口、这么大土地,非贤者不能,必须依靠德才兼备者进行管理。这里,黄帝任用风后、力牧、常先、大鸿四人担任相应官职,就是古人最早的贤能治国思路的体现。何以称其贤能?一要德才兼备,二要民众拥戴,三要在民间富有威望,四要有一定功绩。简言之,就是要有才有德,在民众中有威望,为民众做了一些好事。这是儒家、法家、墨家等学派均秉持的思想,管理万民者,必须是有才德者。只有贤能治国,这么大一片河流平原区域和广大人口才能治理好、管理好,土地才能殷盛,人口才能兴旺。同时,这里也体现了中国人一直体现的天人合一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。华夏民族是一个农业民族,进行农业生产需要遵循四时变化的规律。孟子曰:斧斤以时入山林,材木不可胜用也;数罟不入洿池,鱼鳖不可胜食也。这是以传统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古人的自然观、世界观。尊重四时变化和自然规律,讲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。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随机为您推荐
热门文章
文章排行
版权声明: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,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。

Copyright © 2025 Powered by 中国为何有贤能治国的传统?贤才有何标准?中国古代自然观是啥?,新闻新视野网   sitemap

回顶部